科技智库
科技智库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智库
献血会伤害身体吗?为什么要定期采集血液?
发布时间:2021-08-25 来源:鄂州市科学技术协会

我们经常在街头或献血站看到有人献血。为什么每天都要采集血液呢?通过献血收集到的血液会在何时使用?提供血液的志愿者一时血液减少,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吗?

献血是指向手术或治疗中需要输血的患者无偿提供血液。收集到的血液会在各省市的“红十字血液中心”加工成“血液制剂”后再送往医院。当外科手术出现紧急情况或血液疾病及白血病患者需要治疗时,血液制剂就派上用场了。

通常,人体通过骨骼内被称为“骨髓”的组织制造新的血液,一旦罹患血液疾病或白血病,自身的造血功能就会降低,引起贫血,甚至导致止血功能降低等关乎生命的严重问题。对付这种疾病,一般会优先使用能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或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的药物。如果这些药物都不能解决问题,就只能采取输血的方法。可以说,输血是维系生命的最后手段。

输血时可以选择血液的不同成分

血液由“红细胞”“白细胞”“血小板”及“血浆”4种成分组成,献血时收集除白细胞以外的3种成分后制成血液制剂。白细胞不用于血液制剂是因为其寿命较短,且输入的白细胞有可能会攻击患者体内组织,引发名为“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”(PT-GVHD)的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患者死亡。

血液制剂的种类和用途

血液制剂分为不分血液成分的“全血制剂”和分为不同成分的“红细胞制剂”“血小板制剂”以及“血浆制剂”。制造各种血液制剂前会使用“去白细胞滤器”,将每一袋血液制剂中的白细胞数量降至100万个以下。

献血流程

图片绘制了从采血到制成血液制剂的流程。采血后的血液经过检查确认未被病毒感染后,使用滤器去除白细胞。然后,使用离心分离器将密度不同的血液成分分开,分别制成“红细胞制剂”“血小板制剂”和“血浆制剂”。

同时,献血也分为采集所有血液成分的“全血献血”和只采集一部分成分的“成分献血”。全血献血有可能直接被制成全血制剂,也有可能使用“离心分离器”将密度不同的成分分离,制成不同成分的血液制剂。

成分献血则使用一种被称为“成分采血装置”的专用设备来采集血液。成分采血装置中有离心分离器,在采血的同时分离出特定的成分,并且将不需要的成分输回志愿者体内。

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,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。其实,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,原因有两个。一是因为血液制剂需要不同的血型,要保证输血时血液制剂的“ABO血型”和“Rh血型”与患者一致,这样输血后身体才不会产生排异反应。另一个原因是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。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,血小板制剂的使用期限是4天内,血浆制剂的使用期限是1年。因此,需要通过定期献血来收集血液。

最大献血量是全身血量的1/10

通过献血采集到的血液并不能混合在一起使用,而是将每个献血者提供的血液(成分)单独制成血液制剂。献血时的采血量一般是200毫升或400毫升。

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/10。体重过轻的人循环血量少,采血量如果超过整体血量的1/10就有可能损害献血者的健康,因此,体重过轻的人不适合献血(中国《献血法》规定,男性公民体重达到50kg、女性达到45kg才可以献血)。

采血后,骨髓会再次造血以补充体内缺失的血液。红细胞需要2~3周才能恢复到原有数量,血小板需要4~5天,血浆需要大约2天。有些人献血后会感到不适,这大多是由于心理紧张引发的因自主神经系统紊乱造成的“血管迷走神经反射”(asovagal reflex),导致脑部血流一过性减少。不过不用担心,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时只需安静休息片刻就会恢复。

制造血液制剂时的检测非常严格

采血后的血液要通过检查确认未被病毒感染后才能加工成血液制剂。除了检查血液中是否含有病毒的构成成分——蛋白质(抗原)及遗传物质(核酸),还要检查是否含有免疫细胞形成的“抗体”。现行的献血检查会检测“乙型肝炎病毒”“丙型肝炎病毒”“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”等病毒。

在中国,为了避免血液中残留的淋巴细胞引发“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”,在对高危人群输血前会使用放射线照射血液制剂,使淋巴细胞失活。这种经过一定剂量放射线处理后的血液制剂被称为“辐照血”。放射线通过损伤淋巴细胞细胞核内的DNA,使其无法继续分裂增殖。红细胞和血小板没有细胞核,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,因此不会受到放射线的影响。

科普鄂州
科普湖北
科普中国
返回顶部